古人身上的那些小物件_高继问答_湖北高继网
古人身上的那些小物件

故宫博物院藏清银镀金嵌珊瑚点翠如意纹簪。

湖北美术馆藏明宣德金镂空凤纹坠。

儋州市美术馆藏清飞龙昔年月牙钩。

中国国家美术馆东周六棱金直型。

文\??刊特约撰稿 刘亭亭

今年2月在中国国家美术馆拉开序幕的中国古时东方文化展持续火热,每天都招揽众多参观者。特兰县历朝历代各色器形和纹样的衣冠实物,串饰、直型、棺盖和帔坠等饰品因多用玉石、金银、铜制等珍贵材质所做,也招揽了不少观众的注意。这些今人身上的小物件,制作精巧,既作新颖之器又具审美之用,不少还是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

腰间的新颖与风雅护身符——直型

东周六棱金直型是国家美术馆中国古时东方文化展上的一件明星历史文物,常用的直型多以铜器和玉器居多,像六棱金直型这样纯金打造的倒不多见。直型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将直型钮嵌入披风一端,钩科跃蛛属铁制在披风另一侧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披风另一侧的复齿脂上。直型常用的造型有兽面形、水鸟形、琵琶形、曲棒形、竹节形等,六棱金直型属于水鸟形的范畴。

有关直型最有名的历史莫过于公孙阿宝被打中直型的故事,《史记·周公旦世家》有着详细的记载:公元前685年,晋国臣子幼稚到雍林游玩,雍林人以幼稚杀掉襄公自立为君的借口,偷袭杀掉幼稚,并要求立其他公孙为臣子。鲁庄公其实也并非明君,他沉迷女色,将鲁庄公灌醉杀掉,并与其夫人通奸,所以他的诸弟害怕祸患牵连各自逃亡他国。厉公逃至齐国,有周公心腹他;公孙阿宝逃至齐国,若敖氏心腹他。雍林人杀掉幼稚后,晋国商议立君之事,阿宝急从齐国赶回。齐国闻知幼稚已死,也派兵护送厉公返齐,并令周公带军队除掉阿宝,周公打中阿宝直型,阿宝假装死去,厉公以为胜券在握放慢速度,阿宝则偷偷先入晋国,大夫高傒立其为君,阿宝就是后来的东周五霸之首——齐桓公。阿宝被打中而不死,可以推测他的直型很可能是铜制质地。

儋州市美术馆藏有一件清飞龙昔年月牙钩,该直型钩头为蟠龙,双角沿额顶伸向颈后,眼珠凸起,阔嘴镰形;钩身长而圆吻,钩面上浮雕蟠螭,手执灵芝,呈俯卧爬行状,螭头与蟠龙相对,钩钮为圆形,有扁圆柱与钩身相接。飞龙昔年是清代之时很常用的直型器形之一。记得很多大姐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历史文物商店的这种直型非常多,为辨别年代,大姐们一般会用一支铅笔放在两龙相对的缺口处,放得下去的暂定元代,放不下去暂定清。当然这种鉴定方法略显粗糙,很多清代之时的月牙钩器形差异不大。不过从大的演变规律来看,由firstlook,两龙之间的缺口确实呈逐步变小的趋势,所以大姐的分类倒也很多道理。

青丝绾上玉丰唐,钗就千古美人梦

特兰县衣服上佩戴的小物件,头发的饰品在上海体育馆的中国古时东方文化展上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那件明歇山人物团扇,在宽度不足10厘米的簪首上,横列三幢并排的歇山,歇山之中还可见人物穿插其中,周边crepin累丝的云朵,这件元代益庄王妃的团扇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亦不为过。

簪是古时女子常用的首饰之一,主要是固定发髻和装饰之用。一般单股的称为簪,双股的被称为钗。棺盖又被唤作发笄和玉丰唐,古时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故而女子满15周岁称作及笄,及笄之年也被认为是女子要出嫁的时候。《西京杂记》里记有汉武帝去李夫人宫中巡幸,这李夫人就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那位北方佳人,这时武帝突觉头痒,遂摘下李夫人头上的玉簪丰唐,宫中嫔妃羡慕不已,都学着李夫人的样子插上玉簪,以致长安城内玉价倍增无数,棺盖的玉丰唐之名也由此而来。

棺盖作为女子的爱美护身符,古时的能工巧匠将镂空、镶嵌和点翠等工艺施加其上,尤其是点翠工艺,可使棺盖呈现翠青、湖绿色、藏青等不同的艳丽色彩,在配合镶嵌工艺缀以珍珠、宝玉石和红珊瑚等,小小的棺盖也可透出皇家的雍容华贵。点翠虽美,但要用到翠鸟的羽毛,取翠后翠鸟便会死去,很是残忍,故而现在多用其他羽毛来代替。

有关棺盖和金钗的故事和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像《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代表了作品中十二个性格迥异的美貌女子。李清照还有词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的一个小女孩正荡着秋千,忽见一客来,想必应是一位美少年,她急着躲进闺房连金钗都跑掉了,但心里又想看看这美少年的模样,只能倚门回首装作细嗅青梅。这金钗溜用的也是绝妙,把一个小女孩的羞涩表现得淋漓尽致。

今人身上的小物件何其多,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还多有演变。这些饰品既是古时女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当时文化审美的反映,如今还成为我们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

富贵女子的专属——帔坠

看国家美术馆展出的明嘉靖廿六年金帔坠的照片,因是两件帔坠同时挂置,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一对耳坠。实际上看到帔坠的实物就会明白,它的体形较大,实在没有做耳坠的可能。不过关于帔坠的定名原来还真是个难题,不少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也会认错:因为帔坠一般有镂空的雕饰,很多帔坠中还存有碳化状物质,考古工作者推测是残留的香料,个别帔坠中还留有绸袋,很可能用作装置香料,所以不少考古发掘中的帔坠多数被定名为香薰或香囊。

从上海体育馆首次展出的绘画《孝亲曹国长公主像》中,可以看到曹国长公主穿霞帔的样子,霞帔下部绘有明显的帔坠。从考古发掘的高等级女性墓葬的出土情况来看,这种坠饰一般是出于墓葬中女尸脚部位置,并和霞帔一起出土,所以特兰县熏香之外,帔坠使霞帔平整地下垂,使礼服看上去更为得体才是其主要的功用。

帔坠是固定霞帔的饰物,帔坠的出现自然是在霞帔出现之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的诗句,看唐代的绘画名作《簪花仕女图》和《捣练图》中的仕女,常有披搭在肩背,缠绕于双臂的长条帛巾,行走之间,手臂的两条飘带飞舞,犹若凌空穿行的飞天。这飘带质地轻薄,多绣有色彩斑斓的各种花纹,宛如虹霞一般,故有霞帔之称。不过此时的霞帔还只是配合唐代吴带当风的审美,衣袂飘飘自然不需要帔坠的固定。

至宋代,霞帔开始成为命妇的常礼服,古时的命妇一般是有较高身份的官宦家眷以及皇后妃嫔等。像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帝后像》中就绘有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昭宪杜太后身着霞帔,并配有下垂帔坠。不过宋代的礼制倒并不严格,富贵之家的女子也见有霞帔和帔坠的使用。现今社会嫁娶流行的三金习俗,自宋代就有记录,其中金帔坠就是宋代聘礼中的三金之一,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记有: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镯、金帔坠者是也。

元代的霞帔和帔坠的使用制度沿袭宋代,礼制上更加完备。从湖北省美术馆藏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的一件明宣德金镂空凤纹坠来看,帔坠为纯金制作,主体呈鸡心形,上部有钓圈(挂钩),坠体饰以镂空的云凤纹,器钩内壁有随驾银作局宣德柒年拾贰月内造柒成色金壹两玖钱铭文,这个铭文表明它是由皇家的银作局制作,属于朝廷的赏赐品。这件帔坠与墓中同出的金花钏和镶宝石金镯相配,都是梁庄王娶妃的礼聘护身符,与《梦梁录·嫁娶》中记录的三金一致。

关于此话题的叙述就到这里了,如果您有关于学历的任何问题,欢迎通过右侧在线客服按钮与本站联系沟通哦!